墨香天地 -陇中手艺 北京大学出版社
本书资料更新时间:2025-01-18 18:00:18

陇中手艺 北京大学出版社 网盘下载 pdf 免费 2025 在线 epub 电子版

陇中手艺 北京大学出版社精美图片
》陇中手艺 北京大学出版社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《

陇中手艺 北京大学出版社书籍详细信息

  • ISBN:9787301288054
  • 作者:暂无作者
  • 出版社:暂无出版社
  • 出版时间:2018-04
  • 页数:368
  • 价格:56.90
  • 纸张:轻型纸
  • 装帧:精装
  • 开本:16开
  • 语言:未知
  • 丛书:暂无丛书
  • TAG:暂无
  • 豆瓣评分:暂无豆瓣评分
  • 豆瓣短评:点击查看
  • 豆瓣讨论:点击查看
  • 豆瓣目录:点击查看
  • 读书笔记:点击查看
  • 原文摘录:点击查看
  • 更新时间:2025-01-18 18:00:18

寄语:

新华书店正版,关注店铺成为会员可享店铺专属优惠,团购客户请咨询在线客服!


内容简介:

用一生做一件事,与时间相对抗,匠人用匠心生成匠艺。伴随城市化、工业化、市场化、全球化,手工技术将逐渐消逝。草编、推烟、擀毡……本书集纳25种陇中手艺,描摹25则生命故事。明快素简的诗性语言,纪录片化的叙事风格,向追求质量至上而劳动的人致敬!


书籍目录:

序我从陇原走过    i前  言生民在陇中    iii目 录    x浆水︱姚悦陇中味道    001草缏︱张娟延伸光阴的尺度    010绣花︱贾淑琴 阎小霞平常日子里的亮色    024剪纸︱付忠明  景爱琴 巧手飞花    036春叶︱刘胜余一纸春叶唤新春    049烙画︱王继属烙铁下的焦浓重淡清    061推烟︱刘福俊兰州水烟天下无    075织匠︱水生源芜园难闻机杼声    095毡匠︱常明山毡烂了,人不烂    109木匠︱孙刚斫木为瓶    122木活︱阎瑞琪一斧一刨一世界    137修庙︱康向阳营造仿古建筑的“栋梁”    149捏兽︱张启云泥土塑型的精灵    166砖雕︱刘勤如装饰土木方寸间    179竹编︱邱仁编提篮赢得生命尊严    190倒铧︱张海荣最后的农耕利器    202铁匠︱刘发俊  贾学文五匠之首已落沦    217石匠︱张耀阳琢石成器    225皮匠︱李建国手艺成绝唱    237画匠︱阎小平为了生命最后的体面    249纸火︱张顺福给亡灵的虚意思    271吹匠︱刘三虎声声悠扬诉衷肠    285阴阳︱陈玄西出入生死场    301皮影︱杨永忠三尺幕布沧桑世    313陶︱康存良陶“醉”人生    329后  记    344


作者介绍:

    阎海军,非虚构作家,甘肃省通渭人,著有《崖边报告:乡土中国的裂变纪录》、《官墙里:一个人的乡村和都市》。作品获得过第六届甘肃黄河文学奖一等奖,曾入围“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”“2015华文好书”“2015凤凰非虚构十大好书”等。


出版社信息:

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,正在全力查找中!


书籍摘录:

    陇中画棺材:为了生命最后的体面(此篇以冷静而暗含深情的笔调讲述了画棺艺人阎小平的故事。陇中地区流行在棺材上作画,“把死亡打扮的美丽一些”。和很多高端艺术家一样,阎小平也有着对艺术的热爱,也有自己的原则,但悲哀的是,他的作品注定在完成之时就要被埋葬,最后腐朽。一个棺画一人到底要经历什么样的喜悦和心酸,此篇读来让人感喟万分。)棺材高过头顶,威武的虎头、五颜六色的廊檐基座、惟妙惟肖的二十四孝图、灵动清隽的山水云石……从家到墓地,十里。棺材缓缓地经过。这是最后的告别。阎小平看着自己亲手绘制的棺材被埋入地下,从内心独自感叹:我一辈子只在做被埋葬的艺术。种地、画棺材、掩埋去世的老人,阎小平的生活和经历极富张力。腊月,画棺材的季节寒冬,陇中黄土高原小山村。不大不小的雪已经下了整整一天,还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。山村里所有的黄泥小屋都被大雪覆盖了。宋再生家的房屋也不例外。宋再生的父亲正在打扫院中的落雪,他这已经是今天第三次扫雪了,但院子依然是银白一片。向阳的北房里,宋再生的儿子和二姑正在围着火炉嬉戏打闹。宋再生的母亲斜倚在土炕上被褥围成的圆圈里,她表情木讷、目光呆滞,满头花白的头发蓬乱零散,她对眼前的一切无动于衷。病魔的疼痛驱走了她内心对天伦之乐的感受。她被诊断为肺癌已有半年多时间,两月前未入冬时,她还可以下地行走,现在她已无法自行走出房间。坐东朝西的正房里,占据房间总面积三分之二的地上,一口巨大的棺材被高高架起于板凳之上,几乎占据了所有空间。画匠阎小平蹲坐于棺材下方,正专心向棺材侧翼涂抹红色的油彩,主人宋再生在一旁用心伺候着。占据房间三分之一面积的土炕上,宋再生的两位邻居正在“打砂锅”喝酒。土炕边沿的煤炉上,煮着红艳如猪血的罐罐茶。阎小平话不多,手里忙活,嘴更忙活。他不停地干活,不停地吸烟。他的画笔一笔接一笔耕耘在棺材上,他的嘴唇一根接一根地吸着烟。他的烟瘾极大,将一根烟点燃,不用手再做辅助,一口一口吸光。正屋的墙壁被烟熏得漆黑。窗户本来不足一个平方,主人为了御寒已用严实的废布料封死。任由四十五瓦的白炽灯如何发力,也难改屋内光线昏暗的氛围。画匠说话少,和别人的对话总是有一搭没一搭,他显然在思考什么。倒是土炕上喝酒的两位邻居,肆无忌惮、其乐融融。他俩为了谁多喝谁少喝时而争论得面红耳赤,时而快意得欢声笑语,搅动着屋内沉闷的空气。眼看着母亲去日无多,宋再生要加紧筹办后事的进度。棺材做好已有两个多月了,但画棺材一般都要等到腊月里。据说这样吉利,对死人对活人都好。腊月初八刚过没多久,宋再生就向画匠阎小平发出了邀请,阎小平安排好时间,今天第一天开工。眼看着病母的痛苦在一天天加重,宋再生的恐惧和担忧逐渐转变成了忍耐的毅力。“将棺材画好,心里就不慌了,不管母亲哪一天离去,入殓的事就不用担心了。”……阎小平话不多,这一则与他相对严肃的本性有关;二来是他在有意彰显匠人的风度。作为走艺的人,他得把握与主人同悲喜的情绪。他深知,每一个请他的家庭,都处于亲人即将离世的悲苦情境中,他不能无关痛痒、轻浮恣肆。但这样的时候,太过严肃似乎也不好。毕竟生病的人还没有死,活着的人所进行的一切都要有活着的乐观体量。……阎小平反感喝醉的人,更反感佯装酒醉惹事的人。见多了酒后失德的案例,阎小平给自己定下规矩:从来不喝醉。他对待喝酒的保守姿态,预示着他对未知的事物不愿过多去尝试。席散了,大家各自回家,阎小平还盘算着明天的事。穷,还是要讲究阎小平和宋再生是同村人,在宋再生所在的这个住着百来户人家的陇中小山村,会画棺材的匠人只有阎小平一个。尽管邻近的外村外乡也有画棺材的匠人,但宋再生觉得自己村里人用着自在,就请了阎小平。国家曾倡导火葬。但陇中山区人少地多,土地不值钱,火葬从未推行。改革开放前,人们生活困难,死人的棺材鲜有作画的。改革开放后,各类传统文化复兴,丧葬习俗借势抬头,绘画棺材的民俗文化也日渐隆兴。阎小平所在的县地理贫瘠,但崇尚文化的精神在乡户人家中传播深广。……挂中堂、爱书画,这是装点门面,日常生活里能看得着的表现。而像画棺材这种为死人准备的埋葬品上面大动干戈的“艺术”追求,即使在全国也并不多见。中国广大地域繁多的考古成果中,帝王将相、达官显贵的墓室、棺椁,往往有精致的美术绘画。而现今中国很多地域的人们都是不大讲究为棺材绘画的。制作缺乏造型,或红漆、或黑漆,清一色处理。有民俗研究者认为,棺材绘画主要取决于家庭经济情况,经济情况好的会绘画棺材,情况不好的一般不画。但陇中地区与全国各地比,是最贫穷的地方,恰恰是这最贫穷的地方,家家户户不分贫富,都要在老人的棺椁上花费心机。阎小平所在的县,是丧葬讲究最繁多的地方。一个人的死亡,从棺材的制作绘画,到亡人的寿衣穿戴,再到入殓的礼法仪式,都有一整套古制。这些古制被乡间艺人,乡间礼仪执事牢靠地传承着。陇中人在棺材的制作上,极其讲究。从下到上,底座、廊檐、盖板,错落有致;从前到后,由宽变窄,线条分明。有了如此制作精良的棺材基础,便有了上面绘画铺陈的挥洒空间。做一副好棺材,画得漂漂亮亮,对于即将逝去的老人而言,是一种“被重视”的尊严。对于子女而言,这更是彰显“孝道”。即便有的人对父母在世时不大孝敬,但父母死去时的棺材必须要制作精美、绘画精彩。死人的穿戴铺陈水准、入殓仪式的操办程度,都是评价“孝心”的量化分值。习俗演化渐成规矩,一整套规矩讲究下来,埋一个死人能将活人累个半死。规矩日循月往,还逐渐生出了攀比之风。老人活着时是否孝敬不怕人评说,但死后的排场要不讲,总觉得没面子。表面工作,厚葬薄养,陋习渐成。有人将陇中的这一民俗文化特点概括为“穷讲究”。意为一个地方的人经济不发达,但是讲究却很多。按照常理,人越是贫穷,应该越是不讲究。但是在陇中,这个常理没有理,也没人理。“画棺材的确是个穷讲究。画得再好,人死了啥也不知道。但是这穷讲究也是生命的意义所在,是生者给予逝者最后的体面。如果人活在世上一辈子,连一点讲究都没有,来到这世上又有啥意义?”……心细一点,慢慢上路阎小平小时候喜欢画画,但没会接受美术教育。他的美术修养全是自学得来的。铅笔画、水墨画,是早年练习的主要途径。水彩价格昂贵,他的习作一直处在黑白世界。陇中缺水,他的所有画作里几乎都有想象的山水、廊桥、飞瀑。1980年代初,正值学生时代的阎小平赶上了的改革开放。土地包产到户,家中缺少劳力,父亲拿掉了他手中的画笔,给了他粗硬的铁锹把。种田,打工,娶妻,生子,生活让他将铁锹把越握越紧。后来打工,他有了自己能操控的收入。他买来了水彩、颜料,给自己的图画增添了色彩。画画成了繁重劳动之余的调剂。心情来了,涂几笔;劳累了,或许大半年都不动笔。阎小平的父亲喜好木工,爱做家具。阎小平便将画技用于画玻璃。衣柜、窗户,凡是有玻璃的地方,都成了阎小平展示艺术成就的窗口。村里人都是农民,识字的不多,会欣赏美术的更少。他的画风总是充满诗意,农民欣赏不来,只说“你画得不像咱们这地方”。村里人不欣赏画作,黄土地更不需要赞美。阎小平的美术天赋成了多余。天下的财富都是劳动创造的。但在陇中之地,把人挣死,也挖不出黄金。在旱海里种庄稼是一次次的赌博。老天爷睁眼,给你洒几滴水,或许你就赢了,就能吃饱肚皮。要是老天爷心情不好,一年不下雨,翻一年的黄土,照旧没粮食。1990年代打工挣钱不多,一天也就一块几。但这远比陇中挖黄土种地强。村里有人不回来,常年打工,继而实现了举家进城。阎小平不行,阎小平恋家,家里有奶奶,家里有父母,后来还有了儿女。他只能亦城亦乡、半工半农过活。兴趣之所以称作兴趣,就是在最艰难的时候,依然不被荒废的事。阎小平在生活重压之下,对画画渐渐失去了冲动。妹夫的出现,激活了他的兴趣。妹夫有位远房堂哥,在距离阎小平村庄很远的地方是赫赫有名的大画匠。他的手艺可以拿下整座庙宇雕梁画栋、塑像描神的彩绘任务。受妹夫引荐,阎小平背了两瓶酒、一条烟,和妹夫一道,郑重向妹夫的堂哥拜师学艺。画庙宇庞大精细,阎小平和妹夫都觉得难度太大;画棺材简洁明了,他俩很快就掌握了要领。妹夫仗着自己是堂弟,软磨硬泡,很快就把师傅画棺材所用的蓝本拓印了一套,再分头复制了一份,和阎小平各自保存。他俩跟着师傅画完一座庙宇,五口棺材,就基本出师上路了。“师父说画庙宇的大活你们学不来,画棺材接近可以了,以后勤学苦练、心细一点,慢慢去上路。”起初,两个人总是一起走艺,挣了钱各分一半。但死亡毕竟是一个小概率,仅靠画棺材是不能养家糊口的。两个人便各奔东西,各谋出路了。不吹嘘,是浮华社会的品格。不冒险,是开疆拓土的缺陷。妹夫是70后,他更乐于迎接中国风起云涌的城市化,他依靠绘画棺材学到的基础,迈向了更远的远方。阎小平是60后,他更倾向于固守村庄。田地是他无法舍弃的一切。不管怎样的机遇来临,他都要将村中的土地拉出来比对。“不管什么时候,土地是庄农人最要紧的。都跑来跑去打工,中国人那么多,吃饭怎么办?”阎小平把土地看得重,把村庄的生老病死看得也重。背着师傅传来的“蓝本”,阎小平逐渐成了村庄远近闻名的棺材画匠。阎小平从来不宣扬自己,从来不推销自己。他画棺材接近是一副姜太公钓鱼的模样,有人请有人叫,就去。没人理,心不慌,人也不急。棺材画里的生死秩序画匠阎小平形成了自己几乎精准固定的画风。但在每一口棺材的画法上,有一套师傅传授的关键原则需要牢牢把持和区分:主人生前的功业、家世、子孙是否孝道、家庭是否和睦,这些是决定棺材画法简繁的直接因素。画棺材本身是为了传承孝文化,弘扬道德持家理念,以及对逝者表达美好祈愿。但这些愿望反映成可视的介质后,必须要有尊卑次序的中国本色。超过60岁去世的人,所用棺材是寿材,画法必然要讲究一些;30岁以下少亡之人,就简单处理。60岁之后过世的先人,棺材上绘制《二十四孝》《山水风景》;60岁之前去世的人,一般绘画《男福女寿》;30岁之前非正常死亡的人,一般只着色不绘画。陇中棺材最次的处理方法叫满堂红。用河湾里的红土和水成泥,涂抹于棺木即可。这类棺材的主人要么没有子女、没人理,比如少亡者;要么是上有老下有小因灾因祸导致的中年死亡者。现在的人嫌制作红泥麻烦,一般用红漆代而刷之。在中国很多地区,棺材都是只刷不画,要么黑色要么红色。而陇中,棺材只刷不画是最下的做法。一般的画法,棺材头部画兽面(一般为虎头),虎头两侧立柱书写对联。虎头下方画灵位,书写生卒年月、生辰八字。灵位两侧画金童玉女。棺材尾部画西瓜、石榴等百子图,寓意老人去世后,家族兴旺、儿孙满堂。棺材两侧画《二十四孝》《山水风景》,意向人的生活起居。这种一般画法多用于儿孙满堂的寿星老人。较好一点的画法,是在一般画法的基础上,棺材头部虎头下方灵牌牌位两侧画螭龙螭虎,一种像龙又像虎的意向性动物。特别好的画法,棺材头部的虎头不是绘制的,而是泥胎雕塑出来的,更具立体感。虎头下面灵位两侧还要画龙和虎。阎小平说他从未见过这种画法,只听师傅讲过,自己更从未画过。龙和虎必须要给达官显贵的人才能画。画法上的区别,主要在棺材的头部体现。而棺材的顶盖和底座部分,基本都是一致的画法。顶盖一般都画北斗七星,象征天;底座基部画山水石,代表大地。色彩搭配上,大户人家的自然调色复杂、光鲜亮丽。而一般人家的就色彩单调、色泽暗淡一些。这和原材料的档次也有直接关系。有的农民家庭全家没有一个读书人,但提出给自己父母的棺材用最讲究的画法绘制,这时,阎小平通常都要婉言相劝:“这样不行,老人受不住,对子女也不好。”顾客就是上帝。这是优选的商业道德。阎小平秉持师传规矩,敢于拒斥商业规则守卫传统价值:“家中没有读书人,没有干公事的人,就是普通人。普通人家不能僭越传统原则。这不是画匠多挣多少钱,少挣多少钱就能轻易去左右的,这是画匠行当传下来的。棺材的绘画必须符合逝者及其家庭的现实生活。”制作棺材的木匠似乎不大关心所制作的棺材是否与主人身份、家世相匹配,他们更遵循商业原则,雇主要求怎么制作就怎么制作。只要雇主能买来足够多的木料,木匠总会尽其所能地做出“棺椁相套、底下加底、盖上加盖”的豪华棺材。画匠的挑剔则显得有点多余、有点爱管闲事、有点不近人情。……陇中百姓在葬礼上,最关注棺材画得好不好、纸火买得多不多、子女哭得难过不难过。围绕大家的关注点,丧礼的攀比之风越来越严重。画棺材就是明证。人终究有一死。……80多岁的人死亡,被称作喜丧。为80多岁的人画棺材就是典型的画活寿。“画活寿就是好。要是遇到紧急情况,就把人整死了。”……从艺20多年,阎小平画了近一百口棺材。这样的事隔几年总会碰到一两次。跳窖、上吊、出事故,非正常离去的人,画棺材都是围着尸体干。有时候,夏天出现意外事故,死人往往一两天就已变臭了。“围着恶臭画棺材,真的辛酸、难心。来请你的人,都是乡里乡亲,不能因为有难度就拒绝。不论多么艰难困苦,答应了主人的请求,就得尽职满足需求。这种走艺不是为了挣钱,而是践行诺言。”一次次“接近”死亡,让阎小平比常人更加深刻地体悟到了生命无常,生命可贵。“人活一辈子假得很,说走就走了。美好的人生,就是活着少操心,该吃吃、该喝喝。”年轻人都进城了,阎小平的儿子也不例外。画棺材的手艺后继无人,阎小平说自己一直觉得很惋惜。“没人学只能失传,我死了老毛笔往火炉里一塞,一烧了事。”阎小平说这话时,摊着双手,情绪激动。


在线阅读/听书/购买/PDF下载地址:


原文赏析:

暂无原文赏析,正在全力查找中!


其它内容:

编辑推荐

1 作者为《崖边报告》《官墙里》作者,国内非虚构写作的新星。2 全彩印刷,文笔醇厚,兼具文艺气息与新闻写作的震撼。3 众多名家推荐:韩少功 高建群 梁 鸿 杨庆祥 温铁军 贺雪峰 祝东力 黄 灯


前言

生民在陇中一邻居小伙伴的奶奶是一位接生婆。村里谁家生小孩,都要请她去接生。一把剪刀、几尺白布,就能迎接一个新生命。孩子生养顺利,接生婆把剪刀在煤油灯上烧一烧,算是消毒。一剪刀下去,母子分离。家里人端来两箩筐干透的黄土,踩碎,铺到炕上,产妇和孩子一道靠黄土吸去满身血污。这是真实的陇中。1982年的产妇这样分娩,1992年还有产妇这样分娩。进入新世纪,这种分娩方式才退出历史。尤其新农合制度在全国农村的推行,农村产妇分娩,基本都去了县、乡卫生机构,没有人再冒险请接生婆了。分娩存在风险,在常人眼里充满恐惧和担忧。遇到难产或者大出血,接生婆通常束手无策,只能听天由命。一旦出现意外,大人小孩统统陨命的事也是常有的。邻居小伙伴的奶奶并没有学过医,也不懂医术,但胆大心细,她的在场能给产妇带去精神鼓励和心理暗示。久而久之,她成为大家“不得不承认”的接生婆。人们赋予接生婆安全期许,接生婆的匠艺效果远远大过实际作为。理查德·桑内特说:“所有追求质量至上的劳动,都可以归入匠艺的范畴。”用一生做一件事,手艺人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与时间相对抗,正是这种对抗生成真正的匠艺。像接生婆的职业一样,陇中大地事关安身、立命、宗教、文化、民俗的劳动技艺数不胜数,能称之为匠艺的自然也是难以计数。时代进步,接生婆成为历史。所有的手艺,似乎都有和接生婆职业一样的命运,只是催化命运变革的动因不同而已。二“陇中苦甲天下”,左宗棠说完这话以后,陇中的地理文化概念就形成了。狭义的陇中只含定西全境。广义的陇中除了定西全境,还包含天水甘谷、武山、秦安;平凉静宁;白银会宁、靖远;兰州榆中。广义的陇中大致在洮河、黄河以东,关山往西,六盘山向南,渭河之北。这一区域均属黄土高原。上去高山望平川,陇中到处是沟壑。从这个山头到最近的那个山头,没有四五个钟头难以实现。千沟万壑间,潜藏着无数的村庄,孕育着无数的生民。“非遗最丰富的地方,往往是环境最恶劣的地方,因为非遗恰恰是人和自然相对抗的时候产生的智慧。”从事非遗保护的盖宏睿曾这样感叹。陇中是关中与河西的连襟之地,是“中原汉帝国”凿空西域的前哨阵地。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在陇中大地此消彼长,贯穿了整个中国文明史,草原游牧文明与黄土高原农耕文明相互交融,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。由于严酷的自然环境,这里文化变迁的步伐显得相对迟缓,以至于有许多民间习俗保留得相对完整。很多手艺寓技能于生活、汇故事于人情,富有温情和力量。在“一方水土难以养育一方人”的陇中地域,贫瘠导致人们对物质有着透彻心骨的珍视,并逐渐形成了深刻的恋物意识。匠人用不断重复和练习培养的技艺创造物质、改造物质,自然是很受欢迎的人。以质优价廉为核心追求,陇中匠人传承的民艺满足了农民的生存需要和内心精神寄托,其意义既是文化的,也是文明的。三这本书调查的民间手艺包括草编、绣花、剪纸、石匠、铁匠、捏兽、砖雕、皮影、木匠、唢呐、阴阳、制陶等25种。这些匠或者艺都是陇中群众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失的内容,有的关涉生活旨趣、有的关涉生命仪式、有的关涉精神信仰。有的具有广博的民间基础,普通人都可以信手拈来;有的具有高深的美术追求,只有匠人才能驾驭完成。本书不是行业代表的评比单、不是非遗保护的汇报稿,不是职人的赞歌、也不是手艺的挽歌,只是对陇中群众物质文化的真实记录,基于生活本身而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对手艺意义的阐释。这种寻找针对手艺的价值和手艺人的精神。这里的匠艺和人事,都是庄农人的灵性和活力。筛选的专享标准,就是群众性:匠艺掌握者的群众性、匠艺服务对象的群众性。列入这本书的手艺,绝不是陇中最精彩的匠艺,但是最有群众基础、最有实用价值的匠艺。入选的人物,有的是多方打听得来的大匠人,有的是机缘巧合随意相遇的民艺传承者。有的依然在操持手艺养家糊口,有的已经技艺离身,仅存记忆。手艺人在乡间是最有社会声望的人,他们受人尊敬,能获得相对于种地而言更多的收入。每一位乡间手艺人,都是方圆几里地的能人。四物质的存在、精神的价值,手艺人除了正向的存在,还有现实的困境和精神忧郁。抛弃导向和价值宣示,我想更多地呈现手艺人的尊严和职业匠心。乡间手艺人不是单纯做好作品就可以了。很关键的一点,手艺人除了要有手艺匠心,还要有职业匠心。职业匠心和技艺匠心共同为他们赢得匠人尊严。关于职业匠心,我将其概括为:为了保持手艺职业正常运转,而建立事关产品经营和社会交往的社会关系的能力。具备职业匠心的手艺人,意味着是可以全面地、历史地对待别人的“社交型专家”。为了职业匠心,手艺人要有把技艺变成服务项目的一整套服务规则或者服务技巧。陇中手艺的基本经营形式——走艺,属于流动作业。走乡串户、踩千家门,应对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,应对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,手艺人的底线是始终保持一颗平和的心:儒雅得体、言语和善。平和心修炼成型,就能享誉乡间。比如唢呐匠、阴阳,走艺时必须懂礼节,善交际,一不小心失礼一次,就会砸了饭碗。有的手艺人因为贪杯,或是疏于礼节,而被人弃绝,终生不能再从事手艺;有的匠人尖酸刻薄,话多是非长,也很难有广博的走艺门路。邻居接生婆的匠艺效果,其实也就是一种职业匠心。人们信赖她的热情、负责、友善,即使她的匠艺失手酿成大祸,人们也不会责怪她。我曾了解到,陇中有一位产妇分娩,主人请来了村医,村医看着产妇分娩基本结束,便和主人的亲戚朋友喝酒去了。但产妇产后大出血,放下酒杯的村医束手无策。产妇最终不幸身亡。这样的事,如果发生在法律秩序主控的城市里,村医必然要承担巨大的责任和后果,但是,陇中乡村是熟人社会:村医大摇大摆地离开,主人痛心地只能自认倒霉。村医比接生婆更具现代性,时间向前推溯,接生婆更不可能因为手艺的原因而担责。更多时候,手艺人的社会声望,比技艺本身更重要。“手艺再好,人品不好的话,也没人用,没人请。”这是陇中农民对匠人职业匠心重要性的经典性评述。这句话的潜台词是:即使手艺一般化,但如果品行好,犯了错的手艺人也能得到客户的原谅。像那位村医一样,行医没结束,就贪杯饮酒,耽误了正事。尽管熟人社会的规则里村医不必为那位殒命的产妇担当责任,但是,他的失责,必然导致他的信誉大打折扣。陇中手艺人身上体现的品质,是陇中乡间做人的典范。好的手艺人拥有好的社会声望,是乡间的道德权威。如果手艺人消失,不止是消失了一种技艺,更消失了一种社会秩序。陇中乡间手艺人的走艺、传艺过程,都是这种乡间社会秩序的体现,检索手艺人的个人精神、生命故事,就能展示出手艺人群体背后的乡村社会秩序。手艺人在乡间社会生活秩序里的意义,是较之政权、族权之外的另一大体系。人生老病死的逐阶段,都离不开手艺人的“安抚”。乡村社会维系的方式、方法,传统文化的传承、继扬,从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的显现,他们最有发言权。手艺人带着世袭的意味,传承着家族与民族的文化。从这个角度看,他们在乡间社会代表的是最正统的主流价值。“出色的匠艺活动总是带有社会主义色彩”,具有良好技艺匠心的手艺人,用同样良好的职业匠心团结了一种人与人互动、物与物交换的合作精神——远非“生产―消费”逻辑所能粗暴概括的内涵。这是本书意图强调的观点。五工业化、城市化、现代化、市场化,社会分工细化,物美价廉的商品进入乡村,手作品逐渐被代替,手艺人的世界渐趋“宁静”。乡下人追逐城市生活和城市文明,乡村的很多手作、仪式、表演变得不再拥有“独一性”。城市文明所向披靡,乡村文明不攻自破。人们对老手艺的抛弃,是文明的转场。现代文明进入乡村,与乡村价值混于一坛,在时代变迁的搅动中,必将沉淀出新的文化形态。机器和规则更多地代替人力和人情,这是关于匠艺传承与消亡,乡村发展与变迁的真正问题。我们没有拒阻时代的能力,但我们也不能丢失“好奇心”。亚当对于夏娃的好奇心,一直推动我们去打开“潘多拉盒子”。今天,机器创作初露端倪,记者和作家的手艺也面临着挑战,人类更多的行业在电子技术面前将有新的灭失。这是人类“好奇心”不断延续的结果。因为“好奇心”,我们难免掀开“人类自我毁灭”的盖头(比如核武),我们只有期待未来的人更聪明,拥有解决未来问题的能力。我们的前人也曾抛弃过很多,但我们的前人为我们开创了更多,相信人类会把账目做成收支平衡。罗斯金对现代工业机器的反感、对匠人手工的垂青,非常强烈;狄德罗《百科全书》也一样痛斥机器消灭了情感。“在手工技能的经济目前,机器最初是朋友,最后往往变成了敌人。”我们正处在靠前的大变局之中,对待巨变,哀挽大可不必,也于事无补。我们应当顺应时代潮流、拥抱时代潮流,不能说起手艺消失就痛哭流涕。更不能享受着现代文明成果,幻想着“回到过去”。时代潮流大浪淘沙,留下什么、带走什么、沉淀什么,自有结果。人类的一切都有自身遵循的规律。像乡村接生婆接生那种匠艺的消亡,接替的是能够更加保障母子平安的分娩技艺。再比如,无人用铧证明“二牛抬杠”正在被抛弃,我们期盼多年的农业现代化能减轻农民的劳力痛苦。当看到倒铧术一样的手艺退出历史舞台时,多想想农民曾经的苦难,有些失去并不值得伤感。六与生产生活类手艺快速地、大面积地消退不同,服务于民间信仰的项目,则更为坚韧,有的项目甚至借着社会价值的多元化而越发扎牢了社会根基。这类项目可以归于民俗,但本质上与现代科学技术格格不入。不论多么伟大的科技,不能服务于民间,农民对待未知世界的手段,往往停滞在最原始的状态。民间信仰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体系,关涉了复杂的心灵诉求、社会规律,必须多面向考察,才能描述得更全面一些。不得不提示:依附于民间信仰的有些项目存在蛊惑人心、愚弄百姓的嫌疑,此类非遗需不需要保护很值得商榷。七生民在陇中,艰难压抑着肌体,文化丰盈着精神。这本书,正是给人类最艰难环境下依然饱含激情、富于创新的乡间匠人们的致敬。生活本来就是在艰难中寻找希望的过程。?


书籍介绍

用一生做一件事,与时间相对抗,匠人用匠心生成匠艺。伴随城市化、工业化、市场化、全球化,手工技术将逐渐消逝。草编、推烟、擀毡……本书集纳25种陇中手艺,描摹25则生命故事。明快素简的诗性语言,纪录片化的叙事风格,向追求质量至上而劳动的人致敬!


书籍真实打分

  • 故事情节:7分

  • 人物塑造:4分

  • 主题深度:8分

  • 文字风格:9分

  • 语言运用:4分

  • 文笔流畅:4分

  • 思想传递:7分

  • 知识深度:8分

  • 知识广度:4分

  • 实用性:8分

  • 章节划分:9分

  • 结构布局:5分

  • 新颖与独特:4分

  • 情感共鸣:3分

  • 引人入胜:9分

  • 现实相关:4分

  • 沉浸感:5分

  • 事实准确性:5分

  • 文化贡献:3分


网站评分

  • 书籍多样性:8分

  • 书籍信息完全性:6分

  • 网站更新速度:4分

  • 使用便利性:9分

  • 书籍清晰度:9分

  • 书籍格式兼容性:9分

  • 是否包含广告:6分

  • 加载速度:6分

  • 安全性:9分

  • 稳定性:4分

  • 搜索功能:6分

  • 下载便捷性:6分


下载点评

  • 体验好(92+)
  • pdf(553+)
  • 体验差(71+)
  • 无颠倒(65+)
  • 强烈推荐(376+)
  • 博大精深(380+)

下载评价

  • 网友 宫***凡: ( 2024-12-21 08:11:59 )

    一般般,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。

  • 网友 潘***丽: ( 2025-01-04 04:09:28 )

    这里能在线转化,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,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

  • 网友 晏***媛: ( 2024-12-22 08:59:28 )

    够人性化!

  • 网友 芮***枫: ( 2025-01-03 03:08:06 )

    有点意思的网站,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

  • 网友 索***宸: ( 2024-12-24 13:56:16 )

    书的质量很好。资源多

  • 网友 相***儿: ( 2025-01-05 10:40:24 )

  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!!!

  • 网友 国***芳: ( 2025-01-13 20:22:44 )

    五星好评

  • 网友 苍***如: ( 2024-12-25 10:56:21 )

  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。

  • 网友 堵***洁: ( 2025-01-12 01:04:12 )

    好用,支持

  • 网友 菱***兰: ( 2025-01-18 03:08:34 )

    特好。有好多书

  • 网友 林***艳: ( 2025-01-02 09:48:21 )

    很好,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。


随机推荐